最新动态

被猜疑的爱国者

发布日期:2024-10-14 07:34    点击次数:137

“噹!”

张安国的酒杯掉在了地上。

片刻之前他还坐在有五万凶猛金军环绕的中军大帐中举行酒宴,可是此刻那重重警戒、无数围栏、如云兵士都不能给他带来哪怕一点安全感,他已被逼至绝境,而对面仅有趁着夜色而来的五十人。

“不要杀我,”张安国惊恐地朝着面前的南宋将领辩解道,“我投金是有原因的!我是为了打入金国做卧底!”

张安国不断地嘶吼着,在那个宋军将领面前惶恐至极已近乎疯癫,他颤抖着对那个南宋将领说,“辛弃疾!你不能杀我!”

可辛弃疾只是轻蔑而冷漠地看着他,“叛国无义之辈,以为能逃一死吗?”

不久后,辛弃疾以五十余人之寡冲入五万余敌人之众并且成功擒杀叛宋将领张安国的故事传遍宋金两国,他声名骤起,“壮声英慨,天下儒生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嘿!当时可真痛快啊!”

躺在田地里的辛弃疾吐掉了嘴里咀嚼的草根,嘿嘿笑了起来。只是片刻后耳边突然传来的农妇喊话声却打断了他的回忆,“过来干活了”。

一身农装的辛弃疾微不可察地叹息了一声,随后笑着起身。

说起来,作为知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出身其实并不算光彩。作为大宋的忠实拥趸,辛弃疾却是出生于金国的“虏官”家庭。所谓“虏官”指的是替金人做官的汉人,搁在现在有些类似“敌占区官员”或者“汉奸”。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曾是宋人,可在靖康之难后却因为位卑职小而被留在了金国的占领区,做了“虏官”。不过尽管身在金国,辛赞并非不爱国,他的心情恰如当年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的最大愿望不是在金国仕途登高,恰恰相反,他希望回归宋朝,随着大宋的军队兴师北上,重整河山,洗刷他被破沦为虏官的耻辱。只是这个愿望,在他经历得多了后逐渐意识到恐怕难以实现了,一方面是南宋内部不是很给力,竟然以莫须有之名杀了抗金名将岳飞,此举实在是寒了宋人之心;另一方面则是他自己年岁已高,精力不济,只得将报宋之念留给后辈继承。不过让辛赞略感宽慰的是,他的后辈中的确有一个让他看到了希望的孩子,也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弃疾,一方面代表着抛弃疾病的意思,含有长辈对子孙最淳朴的祝福,希望孩子健健康康长大,无灾无病;另一方面,与“弃疾”相对应的是“去病”,汉代大将霍去病功业显赫,痛击外族,收河北、占祁连、入漠北,使匈奴远遁多年不敢再窥中原,“弃疾”二字也代表着长辈想让他效仿先贤的殷切期盼。辛弃疾亦没有辜负他的名字,他从小就长得虎头虎脑,身强体壮,长大后更是虎背熊腰,目光如电。更重要的是,他完全继承了祖辈留下来的爱国之心,虽身处金地,却心怀宋朝。   

为了更好地培养这个孙辈,辛赞专门带着辛弃疾找到了名士刘瞻拜师学习,为辛弃疾开蒙。在学习之余,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也常带着他去凭吊大宋皇宫等北宋遗址,回顾昔日东京繁华景象,立光复中原之志。也正是在这种优秀的爱国教育中,辛弃疾逐渐长大成人。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打破金、宋以淮河为界的默契,悍然发动六十万大军南侵。无数金人卷携着大西安岭的狂风暴雪直至南宋边关,孱弱的南宋士兵在女真族的凶猛攻势面前或战败或倒戈,无数烽火燃遍南方诸州。

在这样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或投军或起兵,开始抗金。这股热潮不止局限于南宋所辖版图,也包括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那里,同样有大批百姓因金人施加赋役过重而纷纷起义反抗。在家国兴亡关头,早有报国之心的辛弃疾站了出来,他毅然“鸠众二千” ,率领着无数日子被逼得过不下去的百姓组成了一支抗金队伍,并在杀了当地的金人长官后投靠了以耿京为首领的起义军主干天平军。

天平军是一支雄踞山东、河北二省的起义军,军众数十万,其首领为耿京,自号太平军节度使。自辛弃疾投靠天平军以后,耿京深爱其才,授他掌书记一职,让其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将其作为心腹班底来使用。   

在担任掌书记的这段时间,辛弃疾坐镇军帐中,协助耿京指挥着这支起义军,打退了金军一次又一次的围剿,让天平军在的势力山东河北一带扎下了根。

在帮助对抗金军以外,辛弃疾在耿京军中时还坚持做着另一项在他看来同样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在联络南宋朝廷的同时劝服耿京归化。这显然是颇有成效的,南宋朝廷对这支抗金队伍很是重视,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同时还给了其军中数百位义军将领官员身份。可以说,一切正在向着辛弃疾预想的方向发展。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此时,一件谁都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张国安,这位原本太平军中的将领,竟然杀死了耿京并带着他的头颅投降了金军。

远在建安和朝廷交涉的辛弃疾闻讯先是一惊,随后大怒。他恨啊,恨世间怎有这种卖国求荣之辈!他怒啊,待自己不薄的耿将军竟被这等鼠辈杀害!于是辛弃疾连夜赶回前线,决心拿回这等叛徒为将军报仇,为国家洗耻。他身边的同僚们都劝他不要做傻事,“他已入金军大帐,而那帐中足有五万余人,你拿什么冲进去?!”“此事还可商议,来日方长……”“你且听我一言,你……”

可是辛弃疾已经听不见这些将领的声音了,他率领五十精兵杀出了大营。而后,就在义军将领和南宋来使焦急的等待中,那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传了回来。

“壮声英慨,天下儒生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这是辛弃疾“赤手领五十骑缚取(张安国)于五万众中”并回归朝廷后相关景象最真实的描述。辛弃疾后来回忆这段光荣岁月时也不禁自得道: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辛弃疾的归来一时之间惹得满朝皆动,大宋天子对这位能臣不住夸奖,授予他江阴检判一职。无数官员也蜂拥而来,争相一睹这抗金名将的尊容。

最开始辛弃疾也为回到祖国而感到兴奋,热情地向每一个来拜访他的人打着招呼,即使是无足轻重的小吏他也表现出足够的尊重。一切似乎都那么美好,那么顺理成章……然而他还是发现了,他发现在这些官员吹捧的声音之外,在他们热烈欢迎的动作背后,他们的目光却没有他们的身体表现得那么热络,反而能看到藏得很深的浓重的忌惮还有深刻的怀疑,那是近乎本能的不信任。与此同时,一些不太好的流言也在暗地里传了起来。

“听说辛弃疾是虏官之后,虏官,那能值得信任吗?”

“他在金国长大,为什么还投了咱们?”

“胡说!你们是没见过战场上的辛弃疾,如此彪悍,如此勇猛······确实有些不类宋人。”

面对这些怀疑,辛弃疾忍了下去,他知道自己被视为“归正人”,根不正,苗不“宋”。但他也知道,他深爱着这个国家。他并不是不能在金国生活下去,事实上,如果他想的话,他完全可以在金国的庙堂之上走得很高,他的天资不逊于他的同学党怀英,甚至更胜一筹。而党怀英最后在金国做到了近乎宰执的高位,如果他想的话,他也完全可以走到这一步。可是他拒绝了这一切,浓厚的爱国热情驱使着他站在了金国的对立面。他的理想始终是恢复中原,驱除鞑虏。   

怀抱着对大宋的殷切期望,辛弃疾在归宋之后不断请战,申请重回一线完成昔年岳将军未竟的事业。但是,或许是大宋天子在根子上也在怀疑他吧,请战的折子从辛弃疾手上一封封传上去,却无一回信。久了,辛弃疾便尝试转换思路,他向宋孝宗献上《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客观地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以求能为抗金事业添砖加瓦。此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可惜,辛弃疾的这些方略、奏疏皆石沉大海,甚至最终在淳熙八年(1181年)冬他因故被朝廷罢免了官职,只得隐居带湖。

在被迫隐居带湖期间,辛弃疾的爱国之血虽是热的,身子却有些发冷。无所适从的他开始尝试用农事麻痹自己,并为自己取“稼轩”的别号,以此来冲淡那种被怀疑的痛苦。然而或许某个耕种的间隙,当他回忆起往事时,置身农田,无数的作物分列于田垄两侧,阵势整齐仍恰似当年义军列阵,将军点兵。

说实话,辛弃疾真的尽力了。但是南宋没落非一人所致,病入膏肓处更非一人所能救。昔年岳飞将军不能,他亦不能。此后多年,辛弃疾虽又经两次起复,但终究是未曾再被放归前线。   

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当南宋朝廷又一次北伐失败,多次请战却未得回音的辛弃疾在心病和身病的双重折磨下终于也随之一病不起。当年九月初十,这位壮志成空的爱国者在其隐居的秋水堂与世长辞。据地方志记载,他咽气之前,曾从病床上强撑起来高声呼喊,声音震耳欲聋,其中意蕴绵长,国仇家恨遗憾叹息皆似无穷尽也,却只有两字:“杀贼!”

作者:聆思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为了方便检索,我们按人名整理了一份文章目录。点开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