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范围

被金星怒怼、被网友怒骂4年的27岁女星:“请别把偏见当高见”

发布日期:2024-07-22 04:41    点击次数:173

图片

终身成长词典已上线1785/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994天

1

最近,27岁知名女星王鹤润公开了一个被隐藏4年的伤痛,引起了众多网友围观。

4年前,她因身陷“矿泉水事件”遭到了许多网友的攻击。

2017年,王鹤润在拍摄电视剧《艳骨》的时候,因为剧情需要,剧组在大棚里临时搭建了一口水井。

由于周围没有水管,无法将自来水直接引到井里。后来,剧组的工作人员就利用喝完的矿泉水空桶,将水送运到井中,便于王鹤润完成一段在水井中拍摄的戏份。

后来,有人爆料称某剧组女演员拍戏耍大牌,嫌弃山区自来水太脏,只能用矿泉水洗澡。重点是,剧组整整使用了140桶矿泉水,可谓劳民伤财。

图片

电视剧《艳骨》播出后,不少人就将王鹤润认定为就是用140桶矿泉水拍摄洗澡戏的女明星。

就连金星也曾在节目中也怒怼其为“矿泉水女星”:

“拍摄的地方穷到什么程度呢,就当地老百姓喝水,都还是水窖里接的雨水。但结果呢,这位小姐倒好,嫌当地的水质不好,一定要拿剧组喝的矿泉水来洗澡。”

图片

尽管4年时间过去了,哪怕到现在王鹤润社交平台上的每一条动态下都有人用“矿泉水”、“起泡水”来嘲讽她。

其实这件事的真相是什么呢?

《艳骨》的制片人在当年就已经清楚地回应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甚至还肯定了王鹤润的努力。

图片

但无奈,有太多人就是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或者捕风捉影,或者人云亦云。

自以为自己的认知就是正确的,不加以思考,也不加以辨别,甚至站在道德制高点用自己的偏见对他人指指点点。

却不知,这样的言行不仅暴露了自己的无知,也伤害了无辜的人。

2

作家李尚龙,有一次在地铁里看莫言的《丰乳肥臀》,站在身旁的人看了书名,各个频频摇头,眼里还露出鄙视的目光。

还有一次,李尚龙在教师休息室里捧着一本书在读,书名叫做《希望永远都在》。

这时,一个老师走了进来,眼睛瞄了一眼,就用嘲讽地语气说道:“你也看鸡汤啊。”

事实呢?那位老师并不知道,这书内容讲的是柬埔寨历史,里面的故事是让人思考世界的变革和柬埔寨的过去。

王小波曾说:

“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偏见去审判他人,然后发表大篇言论。

他们自顾自地指导他人,教训他人,完全无视他人的感受。

这是人性的弱点,得改。

3

2条建议,助你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被偏见所裹挟。

①应用批判性思维,策略性暂停

由于偏见是自动自发的,因此,当我们形成某个判断时,不要马上就相信它,而是应该采用批判性思维,看看有什么证据,可以证实或者证伪这个判断。

以刻板印象为例,读友们来看看以下这个研究。

哈佛大学的教师贝纳基和格林沃尔德说,当判断人物性格时,我们很难估量自己凭感觉进行判断的准确程度。

即便是基于少数而肤浅的信息也是如此,比如说,当你看着两个陌生人的照片问自己:

两个人中,谁看起来更值得信任?

两人之中,谁更能胜任这份工作?

图片

令人惊奇的是,即使掌握信息的只有两张照片而已,我们仍能轻易地做出判断。而这些判断很可能不仅不准确,甚至还极具误导性。

熟悉的面部特征,会使我们对求职者或职位候选人产生信任感,而某些特殊的面部特征,例如娃娃脸,会令我们所有人认为他们值得信任。

就像上图中的两个人,你是否觉得左边的脸更值得信任呢?事实上,左右两者都是同一个人,右边的脸只是根据左边的,做了一点处理而已。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托德洛夫证明,将某人的两眼间距变小,会使其他人觉得此人不太能胜任工作,这一现象发人深思。

因此,当我们快速产生某个判断时,尤其是信息很少,而判断又很重要时,不要急于就相信它,而应该策略性暂停,综合判断后再下结论。

②戒掉从众,避免盲目

一位名叫巴特勒VICE杂志记者,平时兼职为伦敦餐厅写假评论,帮助它们吸引客流。这相当于在大众点评上“刷好评”。巴特勒写得相对走心,一条评论要收10英磅之多。

巴特勒逐渐发现,这些委托他“刷好评”餐厅经营蒸蒸日上,竟然步入正反馈循环。

巴特勒对那个平台彻底失望,认为平台上什么信息都是假的,唯一不能造假的也许就剩下餐厅本身。或者说,连餐厅也可以伪造?巴特勒决定尝试一下。

他把家里简陋后院进行改造,基于此构造一个假餐厅:达利奇棚户房(The Shed At Dulwich)。

餐厅不但有预订热线和网站,还有一套精心构建菜谱:以心情(Mood)命名6道组合:Lust、Contemplation、Comfort、Empathetic、Love and Happy。

巴特勒用恶搞方式,为餐厅食物拍摄一系列以假乱真特写。例如,用洁厕宝摆拍出一道开胃菜“嫩煎红葱头”。

一切就绪后,巴特勒陆陆续续地找到不少朋友,甚至还有美食博主,为这个不存在餐厅刷好评。

经过7个月努力,这个餐厅从排行榜第18190名上升到第1名,名副其实成为整个大伦敦No.1餐厅。

在排名逐步上升7个月里,不断有人向这家不存在餐厅发出采访、合作、投资和推广请求,甚至还有认可其理念人前来求职。

当然,餐厅没有将地址公开,并采取电话预约制,以免有好奇的人前来一探究竟。

前几个月里,巴特勒尚能应付为数不多预订请求。随着评论增多和排名提高,预订的人变得络绎不绝,巴特勒在后几个月里每天都要面对上百通电话,甚至有人提前四个月预订。

预订名单里不乏知名美食评论家,社会名流和各路网红博主,他只能用不同借口将他们一一回绝。

倘若巴特勒真的把餐厅运作起来,接受预订,迎接他的会是什么?人们会意识到它根本配不上那样的排名和评价吗?

仔细考虑后,巴特勒决定将餐厅开门营业一晚,随后正式结束并公开这个闹剧。

图片

在筹备一些资金后,巴特勒简单布置一下家里后院,找了服务员、厨师,甚至还有一个打碟DJ。与厨师商量后,两人决定从超市采购速冻食品,每道菜平均成本只有大概8.5元人民币。

为突显天然生态感觉,并契合之前为餐厅伪造的那种“家常”,巴特勒还在客人就餐后院里放了几只活鸡。一些朋友被请来当托,在当晚假扮成食客,大声地赞美盘中佳肴。

一切就绪后,被随机选中的“幸运者们”怀着激动心情陆续到来。意想不到结果出现了。

美食平台上浮夸好评和假客人大声称赞,仿佛有着无形魔力,竟然让品尝速冻食品的客人们,对餐厅出品赞不绝口。六桌客人里的四桌,当场表示要预订下一场。

在送走最后一桌客人后,巴特勒忍不住笑疯了。一个人,随便在自家后院摆几套桌椅,就成为伦敦“最佳餐厅”。不但做到一天上百个预订,甚至只用1英磅成本速冻食品,就能让食客满意并再次预订。

因为担心招致社会争议和法律风险,巴特勒在第二天关闭餐厅,最后以视频形式公开事件来龙去脉。

当别人尤其是一些所谓美食博主表示“这是一家好餐厅”时,很多人也产生“这是一家好餐厅”认知和判断,即便这个餐厅子虚乌有。

这就是从众,即在真实或者想象群体压力下,成员认知、判断和行为,趋同于群体多数人现象。

从结果来看,从众行为甚至有些可笑,因为趋同于群体多数人判断和行为,并不是正确行为。

从众心理常常让你迷失自己。他人眼里的光鲜变成你的骄傲,他人眼里的舒适变成你的坚持。

唯有戒掉从众,独立运用批判性思维,学会判断与辨别,你才能不被他人带错路。

知名博主拾遗有一段话总结得特别好:

“人生观是拿来看待的,不是拿来评判的;

价值观是拿来畅谈的,不是拿来否定的;

世界观是拿来享受的,不是拿来鄙夷的。”

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